2022年度Arch Daily 中国最佳建筑奖花落谁家?

2022-11-28 15:44:54

建筑日报(Arch Daily)是世界知名的建筑类网站,该网站创建于2008年,她在建筑领域以专业性、系统性、学术性而闻名,其发起的“年度建筑大奖”(The Building of the Year Awards)是极具分量的建筑类奖项。今年建筑日报宣布了本年度中国区的前三名,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今年的荣誉花落谁家!

2022年度获奖名单

2022年度冠亚季军的获奖项目主要为公共空间和城市改造,分别是由美国 LLA 建筑设计公司规划设计的深圳宝安欢乐港湾东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造设计的徐渭艺术馆+青藤广场、刘宇扬建筑事务改造的上海杨树浦六厂滨江公共空间(电站辅机厂东厂更新)。

冠军:

项目名称:深圳宝安欢乐港湾东岸

一期二期总占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人民币

深圳宝安欢乐港湾东岸位于宝安中心区滨海一带,是宝安区携手华侨城集团共同谋划布局,秉承着“国际视野、原创设计、开放共享、绿色生态”四大开发理念打造深圳新地标。项目目前进行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占地38万平方米,其中由宝安区政府投资15亿元建设27万平方米的市政公园,11万平方米用地通过捆绑招拍挂由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5亿元建设配套商业和办公场所,着力打造集滨海休闲、文化旅游、艺术体验、生态办公为一体的“国际化滨海城市新坐标,世界级滨海湾区旅游地”。

图片关键词

2021年初开业的欢乐港湾东岸商业街区(二期)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它西连中央入口广场,东临“湾区之光”摩天轮,北靠“海府一号”商务区,南接公园立体景观。流畅的造型姿态、立体的动线组织、丰富的空间流转、开阔的视野景致,使其成为公园和项目的亮点和打卡地,它远远突破了商业设施单一身份和功能,在艺术性、观赏性、体验感等方面为整个项目增光添彩。

图片关键词

华侨城集团联手LLA建筑设计公司力求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具有高度体验感的城市空间融合到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组设计中,使其与商务、商业、文化、休闲、居住等人类活动有机融为一体。为此,设计单位还给“传统”的公园概念赋予了新的诠释和内涵,把“一般纯粹”和“相对静态”的公共绿色休闲场所与都市商务商业文化等功能融为一体,使公园生态系统成为城市与自然、商务与休闲、多功能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粘合剂,既改善了城市品质,亦提升了项目价值。

1670224952906204.jpg

图片关键词

欢乐港湾项目凭借其开阔的海湾景色、充满情趣的公园设计、优质的文化和艺术设施、独特的地景式建筑、以及开放通透的商业和公共空间构成,反映了深圳发展、创新、活力、多元的城市精神。该项目也先后获得“省双优工地”称号、深圳市优质结构工程奖等多项荣誉,公园景观设计也荣获美国景观界“奥斯卡”ASLA景观规划设计类奖项。

图片关键词

亚军:

项目名称: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中“徐渭艺术馆+青藤广场”

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

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是绍兴古城实践项目里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又见青藤”城市更新计划中的关键行动。它作为“徐渭诞辰500周年暨徐渭故里开放仪式”举办的主要场馆,于2021年五月正式投入使用。

图片关键词

事实上,艺术馆的概念方案在首次场地踏勘中已初步成型,方案吸取青藤书屋建屋造园之精髓,并对当下古城更新中的地标式公共文化建筑提出思考。设计单位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空间表达,以此联结以传统民居小尺度为主的周边建成环境,同时满足当代艺术展览对大空间的需求,并借此探讨“历史语境中的现代性”话题。

图片关键词

图为徐渭故居

纵向五进与开口造园

徐渭艺术馆选址于昔日的绍兴机床厂旧址,场地位于徐渭故居——青藤书屋以北、后观巷中部。设计单位从老机床厂的大空间组合中得到启发,采用了“纵向五进、横向三折的不等边人字坡造型”的建构逻辑。东西两侧五进两层,作为主要展陈空间;中间一跨两层,打通纵向五进格局,底层为南北贯通的门厅,共享大厅兼小型临时报告厅则位于二层,上下两层共享空间同时承担两侧展厅间转换枢纽的功能。

图片关键词

图为站在大乘弄北端,看向青藤书屋方向的徐渭艺术馆

图片关键词

图为二层中庭,提供休憩、集会、观赏、拍照等多重使用场景

在东西两侧的不同平层,设计单位各设置了一个内部庭院,它们合理分隔了展厅的空间体量,增强室内通透性的同时,山石水瀑在绿意笼罩中的造园设计,也为游客提供了参展之外更多观赏与休闲的可能性。

图片关键词

图为横向三折的不等边人字坡造型

乌片如墨与顶地同泼

除了空间处理手段,绍兴传统风貌的当代意向表达也体现在对材料的精细选择上:黑色金属肌理自屋顶沿人字坡屋展开,至东西两侧二层结束,南北向二层以上选取白色花岗岩实墙面;一层四面内凹做横向人字坡单元化肌理重复铺贴,局部按功能和统一模数做幕墙处理,并以灰色统一花岗岩和幕墙材质。建筑整体呈现绍兴典型的黑白灰色调,局部留白加之正向三折人字坡轮廓线,共同营造当代山水意向。

图片关键词

图为黑白灰色调的徐渭艺术馆巧妙融入周边环境

设计单位特意保留机床厂东、北两端老墙面,对比艺术馆中全透明的玻璃幕墙和白色石质板材,让时间得以在空间场景中形成张力。

图片关键词

图为被保留的机床厂老墙

位于场馆南侧的青藤广场,连接北侧艺术馆与南侧青藤书屋,铺垫前场氛围,同时作为游客中心承载人群的集散功能。广场延续艺术馆的建构逻辑,在东西两侧分别“掀起”一大一小两处人字坡地景:西侧微隆用以围合广场,东侧略高,借助局部下沉,巧妙地将游客中心的体量躲在人字坡地景之下。

图片关键词

图为在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别“掀起”一大一小两处人字坡地景

整个广场采用深色石质铺装,西侧借助坡起营造流水景象,一尊原创“徐渭像”伫立在艺术馆西南侧,坡起的东北侧,使之成为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和艺术馆的前景;东侧坡起处的台阶式设置,则作为观众席为集散聚会提供恰当的场所。

图片关键词

图为缓坡搭建起城市的戏剧舞台
与此同时,借助“视点转换”的空间营造手法,让“连续铺垫”成形于不断移动变换的视点转移中,为建筑与景观在视觉与心理上的融合构筑起完整统一的空间体验与印象烘托——即所谓:源自江南的山水精神。

图片关键词


季军:

项目名称:上海杨树浦六厂滨江公共空间-电站辅机厂东厂更新(滨江公共空间和综合环境二期项目之一)

设计公司: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

二期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

项目总体区位在上海杨浦大桥以东,隶属于杨浦滨江南段,这一片原先为“杨树浦工业带”——杨树浦路以南、滨临黄浦江,西起秦皇岛路,东至黎平路的条带状工业聚集区域。自西向东横跨六个历史厂区,分别为电站辅机厂西厂、国棉九厂、电站辅机厂东厂、上海制皂厂、杨树浦煤场及杨树浦煤气厂,面积总约15万平方米,拥有约1.2公里的水岸线。作为上海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滨江工业带,绵延十数里的工厂区具有时间早、类型多、分布广、规模大等特点。

图片关键词

继完成浦东民生码头贯通项目之后,致正建筑工作室、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和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三家独立事务所于2018年起受邀参与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前期策划与概念规划,并以集群模式组织联合工作组由致正建筑工作室牵头完成全过程贯通设计和分段区域的深化设计。最终希望实现有限介入,低冲击开拓。以最小限度的人工介入,最大限度地保留工业码头的原真性。本次获奖的建筑就是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的电站辅机厂东厂区域。

图片关键词

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位于杨树浦路2200号。其前身为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始建于1921年。1906年3月,丹麦人马易尔成立了“安德生·马易尔公司”(Andersen,Meyer & Co),中文名取作“慎昌洋行”。最初在上海泗泾路2号租房营业,主要代理五金机电设备进出口。两年后,迁到圆明园路4号。1950年12月正式实行军管,1952年3月该厂与生产合作工厂合并,改称浦江机器厂,1953年9月,更名为国营上海锅炉厂。1980年5月,该厂易名为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原上海锅炉厂搬迁至闵行。

图片关键词

滨江区块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基于“保野趣,保生鲜,保慢活,保自然”的总体规划愿景,透过低扰动介入的方式,保留现场香樟林,并改造原有一座仓库成为开放式的共生构架。设计重点挖掘场地历史肌理,因地制宜地引入慢行系统,以历史遗迹如内河,建物遗址为印记,重塑景观结构,打造印记花园、野趣区、生态水池等景点。使场地不但是承载城市生活的滨江开放空间,也具备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悠游趣味性。主要景观材料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风化花岗岩、现场混凝土砌块、黄石等。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共生构架区域原为锅炉厂的老厂房,因安浦路通过而需要被拆除。设计利用道路斜切角度,对原结构采取一半拆除、一半保留的加固策略,所形成的特殊形态和几何关系,结合新旧门窗洞口,打开屋顶,引入阳光和绿化,加入亲子沙坑、景观造坡,使墙里墙外形成一体。既保留了老锅炉厂的空间样貌, 又转化成了供市民休憩活动的开放场所,成为建筑与景观、历史与城市的共生构架。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图为规划道路穿越原有厂房,设计采取一半拆除一半保留的策略

在原厂房的轮廓上,以原建筑破碎后再利用的材料砌牆, 再现了原场地的遗迹;并透过景观堆坡与园路的引入, 将室内的办公空间转化成了花园的日常, 与漫步道一同, 连结了工业厂区与黄浦江河岸景观。

1670225806309380.jpg

图为加固后的建筑墙体和内外融合的景观空间

图片关键词

在原内河及厂房遗址上,以混凝土砌块墙的手法重现原厂房空间, 并透过人工化草甸概念, 鼓励参与和观察大自然, 在草甸变迁与演化的过程中,体会上海的四季。园区内共播种了三十个草籽品种,共八个不同的组合,可以在一片绿野中追逐朝阳与落日。

图片关键词

图为随季节水位而变化的生态水池

生态水池区域利用海绵城市技术, 聚集了场地里的雨水到原厂房內河的遗址上并与地下水位相连接。它是人与黄浦江自然的联系, 也是亲子亲水之所。

图片关键词
今年获奖的建筑有你喜欢的吗?让我们期待未来更多更好的中国建筑被世界看到,将中国建筑风格传播至世界各地!


京ICP备18046645号-1